培養專業與人文並重的優質德明人

 

   從環東快速道路駛入內湖,映眼的玻璃帷幕建築,挑戰著天際線。超過二千五百家高科技公司進駐,創造近八萬個工作機會,午後的內湖街道,僅管人少,卻蘊藏後現代的無限動能,科技、人文巧妙合一。內湖,由於科學園區的順利誕生,今日儼然成為大臺北的心臟。德明技術學院身為內湖科學園區的好鄰居,自然與時俱進,為儲備好企業所需的好人才,課程規劃重心由早期的培育商業管理人才,轉向孕育財金管理和資訊科技專才;並透過強化人文通識課程,期能展現良好品德與懂得掌握生活、主動關懷社會的人文氣息。

打造企業研發後花園

   數位時代,企業因應國際化競爭,需要的人才多是知識工作者,懂得電腦工具應用、外國語言能力、品牌行銷管理。德明雖有良好的技職教育的基礎,然而,如果套用行銷策略4P概念分析,在課程設計、入學管道、校譽推廣層面,仍有改善空間。面對校際間教學品質、學生素質、產學互動的激烈競爭,當然,內湖科學園區的成立,無異給予德明更多的競爭條件,德明可以發揮地利優勢,就近強化與企業體的互動,以學校擁有的學術研究資源和成果支援企業商品和服務的創新。至於,企業端反饋的市場趨勢,更可以刺激德明相關的研究發展。技合處近年來已全力推動與內湖科學園區的產學合作,並組成「內科園區推動小組」深化產學互動,期待本校能扮演「企業研發後花園」的積極角色。

培育全人的專業人才

   德明揭櫫的校訓—篤信好學,培育「全人」的辦學理念,數十年如一日。德明學生的理想形象,包括:具備專業能力的人、展現良好品德的人、懂得掌握生活的人、主動關懷社會的人。德明在積極邁向科技大學之際,仍不改初衷,強調「為國家培育專業人才,為企業注入商業菁英」,進一步整合現有的優勢,培養學生具有樂觀進取、國際觀視野、時代競爭力、術德兼修的企業人才。個人希望德明的學生,要有德明的味道。像百年企業塑造文化,德明的好味道,需要師生共同努力。老師除了善盡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教育職責外,本身的學術專業更要精益求精,如此,眼界提高,方能給予學生更長遠的指引。學生除了修習課業、充實專業技能外,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也要自我嚴格要求。學生在校成績的好壞,並非人生成功護照。因此應該學習「尊重他人」,凡事利己思考,容易冷漠疏離。我們更期待同學時時以「誠實無欺」、「尊重他人」為念,考量事情時,經常能夠注意到「利他」的重要。

   本校將持續致力於培育學生的就業能力、為企業儲備人才,但是如果我們的目標僅止於此,充其量不過是讓社會上,多幾個工作的機器、賺錢的機器,這絕對不是辦學的目的,我們希望能使學生成為真正的「人」,除了專業能力,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,懂得生活。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,並不是只知道在社會職場上追名逐利的市儈,而是一個「全人」,因此,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,加強促進學生身心之健全發展。今年起大一必修「孝經」(內化)與「生活禮儀」(外顯)課程便是加強全人教育的起步,未來,更將持續規劃通識課程、加強品德教育、國際禮儀、課外社團活動、勞作教育、社區關懷、社會服務、音樂欣賞、藝術表演等;並長期推動消費者保護與智慧財產權教育等工作。簡單的說,我們要盡所有的力量,幫助同學建立健康的人生觀,務使德明人成為社會成長進步的資產。

關鍵態度成就完美

   除了良好的品德之外,個人以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─態度。我們知道工作無所謂高尚或卑微,高尚與卑微其實取決於自我的工作態度。進一步的說,不管我們從事任何職務,就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,都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,但是這一件件小工作組合起來,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。我們希望能引導同學體會到,即便只是從事一件毫不起眼的小工作,都要用謹慎、細心的態度來面對,只要能養成這種態度,就可以成為成功的人士,幫助同學有此認知,是學校重要的使命。

   個人記得幾年前讀過的一本書,阿爾伯特.哈伯德寫的《態度決定一切》,其中闡述:工作無所謂高尚或卑微,卑微的只是你我所持的工作態度。工作態度取決於自己,在現實生活中,每個人所做的工作,無非由一件件小工作所組成,然而,這一件件小工作卻總是成功關鍵;成功人士如有過人的智慧,在於當他們從事一件件小工作的時候,總不認為這只是簡單的小工作,因為他們謹慎、細心的態度,使他們更容易成就完美。「誠實無欺」、「尊重他人」關乎態度,態度攸關一輩子。

   教育部長杜正勝在歷次重要會議中引用挪威一項調查指出,學生「競爭力」計算公式C=(K+S)的a次方,C指競爭力,K指知識,S代表技能,a是指態度,
正足以彰顯關鍵態度成就完美和形塑高度的競爭力。

務實培養企業人才

   看好台灣投資兩兆雙星,數位內容新興產業,發展潛力驚人。德明為落實「重視專業、擁抱實務」,近年來的課程規劃已把資訊科技列為技職發展的重頭戲。陸續設立的多媒體設計系、資訊科技系、物流管理系、行銷管理系,「導入E化變革,使學校的知識營運體系,更有效幫助學生的技能學習」個人認為如此才能貼近企業人才需求。

   德明篤信「學校是企業人才的搖籃」,積極推動產學合作,由老師帶頭參與知名企業實務實習,目前12大系平均都有6個以上的合作方案同時進行,使得學生在學期間即有機會進入企業實習,將平日所學加以印證。東森得易購公司、關貿網路公司、尼爾森行銷公司、大潤發公司、統一生活事業公司等四十多家與德明產學合作的知名企業,都十分樂見德明師生主動投入,能夠當下幫企業養人才(farm talents),免除企業未來競逐人才(hunt talents)的困擾。

進階學生職場即戰力

   眼見台灣企業西進大陸,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,德明關心學生就業前途和職涯發展,輔導就業措施從強化考取專業證照、推動就業學程、認識職場趨勢等三大面向,強化學生的求職「即戰力」。各系與技合處為使學生掌握最新職場情報,以及自身的適性適所,經常邀請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知名人士參加就業講座,分享業界經驗,同時,提供實務的履歷表撰寫、面試技巧,協助學生把握每一個好工作機會,德明的老師就像學生登入職涯競技場的教練,要給予明確方向、有效訓練、致勝信心。技合處與學務處今年更輔導成立了創業社團,使得就業輔導的範疇提昇至創業輔導的層次,充分展現技職教育特色。

全人教育的強調與貫徹

   春天會有各種的顏色,嫣紫、鮮紅各色花朵是春天,綠葉何嘗不是春天;當然,傑出的大學也會有各種可能的面相與形式。

   成功大學或許不是台灣最頂尖的大學,但其畢業生卻是企業老闆最樂意僱用的,這是因為它所培育出來的畢業生具團隊精神、敬業態度、負責盡職等特質。中原大學一直是一所財源匱乏的學校,但在教育部的私立大學評鑑中,它卻能夠年年名列前茅,這是因為它對於「全人教育」的強調與貫徹。
  在未來德明將會成為眾多莘莘學子學習成長的地方,也是許多教職員安身立命的所在。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使德明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是克盡職守、與人為善的好伙伴;在家庭中,是孝順的子女、愛家的父母;在社會上,是克己復禮、樂於助人的謙謙君子,則不論以任何標準來衡量,德明都將會是一所傑出的大學。

   最後,我以史丹福大學首任校長 Dr. David Starr Jordan 在創校開學典禮對第一屆學生與教授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:

   "It is for us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's first year to lay the foundations of a school which may last as long as human civilization... It is hallowed by no traditions; it is hampered by none. Its finger-posts all point forward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