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![]() |
從環東快速道路飛駛入內湖,映眼的玻璃帷幕建築,挑戰著天際線。超過一千家高科技公司進駐,創造近兩萬個工作機會,午後的內湖街道,僅管人少,卻蘊藏後現代的無限動能,科技、人文巧妙合一。「內湖,由於科學園區的順利誕生,今日儼然成為大台北的心臟。」德明技術學院郭憲章校長一眼看出內湖的舉足輕重。身為內湖科學園區的好鄰居,德明自然與時俱進,為儲備好企業所需的好人才,課程規劃重心由早期的培育行政管理人才,轉向為多職能的財務金融和資訊科技專才。甫履新滿月的郭憲章,以新人辦學的客觀眼光說道:「我認為德明需要具備危機意識,當然機會也是無所不在。 |
打造企業第二個研發中心 數位時代,企業因應國際化競爭,需要的人才多是知識工作者,懂得電腦工具應用、外國語言能力、品牌行銷管理。德明雖有良好的技職教育的基礎,然而,如果套用行銷策略 4P 概念分析,在課程設計、入學管道、學費標準、校譽推廣層面,仍有很大改善空間。「面對校際間教學品質、學生素質、產學互動的激烈競爭,我認為德明必須加快腳步,如何化危機為轉機,是目前所有德明人共同努力之方向。」郭憲章條理清楚地說明到任後的感受。當然,內湖科學園區的成立,無異給予德明更多的競爭條件,德明可以發揮地利優勢,就近強化與企業體的互動,以學校擁有的學術研究資源和成果支援企業商品和服務的創新,至於,企業端反饋的市場趨勢,更可以刺激德明相關的研究發展。「德明可以是企業第二個研發中心」。對即將趕工修繕的圖書資訊大樓及未來興建的研究教學大樓,郭憲章語氣充滿自信。 培育全人的好味道 德明揭櫫的校訓—篤信好學,培育「全人」的辦學理念,數十年如一日。郭憲章描繪出心中的德明學生的理想形象,包括:具備專業能力的人、展現良好品德的人、懂得掌握生活的人、主動關懷社會的人。德明改制技術學院後,仍不改初衷,強調「為國家培育專業人才,為企業注入商業菁英」,進一步整合現有的優勢,培養學生具有樂觀進取、國際觀視野、時代競爭力、術德兼修的企業人才。「我希望德明的學生,要有德明的味道,」郭憲章彷彿飯店大廚品管嚴格。像百年企業塑造文化,德明的好味道,需要師生共同努力。老師除了善盡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教育職責外,本身的學術專業更要精益求精,如此,眼界提高,方能給予學生更長遠的指引。學生除了修習課業、充實專業技能外,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也要自我嚴格要求。郭憲章希望學生能夠「誠實無欺」,在校成績的好壞,並非人生成功護照,因此,學生無須作弊;學生應該「尊重他人」,凡事利己思考,容易冷漠疏離,因此,學生無須我行我素。 關鍵態度成就完美 郭憲章記得幾年前讀過的一本書,阿爾伯特.哈伯德寫的《態度決定一切》,其中闡述:工作無所謂高尚或卑微,卑微的只是你我所持的工作態度。工作態度取決於自己,在現實生活中,每個人所做的工作,無非由一件件小工作所組成,然而,這一件件小工作卻總是成功關鍵;成功人士如有過人的智慧,在於當他們從事一件件小工作的時候,總不認為這只是簡單的小工作,因為他們謹慎、細心的態度,使他們更容易成就完美。「誠實無欺」、「尊重他人」關乎態度,態度攸關一輩子,郭憲章強調:「德明希望培育學生養成基本正確的人生態度,至於,專業技能學習是一輩子的事,德明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。」 務實幫企業養人才 看好台灣投資兩兆雙星,數位內容新興產業,發展潛力驚人。德明為落實「重視專業、擁抱實務」,近年來的課程規劃已把資訊科技列為技職發展的重頭戲。陸續設立的多媒體設計系、資訊科技系、物流管理系、行銷管理系,「導入 E 化變革,使學校的知識營運體系,更有效幫助學生的技能學習」,郭憲章認為如此才能貼近企業人才需求。 德明篤信「學校是企業人才的搖籃」,積極推動產學合作,由老師帶頭參與知名企業實務實習,目前 12 系合計有 40 個以上的合作方案同時進行,使得學生在學期間即有機會進入企業實習,將平日所學加以印證。東森得易購公司、關貿網路公司、尼爾森行銷公司、大潤發公司、統一生活事業公司等四十多家與德明產學合作的知名企業,都十分樂見德明師生主動投入,能夠當下幫企業養人才 (farm talents) ,免除企業未來競逐人才 (hunt talents) 的困擾。「我希望德明成為資訊科技和金融行銷人才育成中心」,郭憲章清楚給予德明未來的發展定位,而改制為商業科技大學的目標,全體師生有志一同。 進階學生職場即戰力 眼見台灣企業西進大陸,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,德明關心學生就業前途和職涯發展,輔導就業措施從專業證照取得、就業學程推廣、認識職場趨勢等三大面向,強化學生的求職「即戰力」。各系為使學生掌握最新職場情報,以及自身的適性適所,經常邀請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知名人士參加就業講座,分享業界經驗,同時,提供實務的履歷表撰寫、面試技巧,協助學生把握每一個好工作機會,「德 明的 老師就像學生登入職涯競技場的教練,要給予明確方向、有效訓練、致勝信心,」郭憲章笑著說,學生求職順利成功,老師與有榮焉。 資料來源: CAREER 雜誌四月號 撰文◎張博棟】 |